巨洲美文网

企业员工哲理故事

分类: 经典故事  时间: 2023-03-21 15:07:17  下载本文 

企业员工哲理故事

通过让企业员工看哲理故事可以让员工们知道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定会倍懂珍惜,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企业员工哲理故事。

企业员工哲理故事1:专注的魔力

有个故事说,从前印度有位国王想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便派人到牢房里抓来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个囚犯原是一位大臣。国王说:“现在你就要被处死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生机,如果你手里捧着一碗油,顶在头上,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绕一圈,能不洒落一滴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这位大臣在绝望之中,像突然看见了一线曙光,高兴之后,便调整好心态,小心翼翼地顶着一碗油,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走了一圈,果然没洒出半滴油来。虽然国王在沿途布置了种种奇玩杂耍和载歌载舞的美女,故意要分散大臣的注意力,但为了活命,大臣仍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终于保全了性命。

企业员工哲理故事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出川剧《滚灯》,内容早已经淡忘了,但演员头顶一盏燃着的油灯,在一张长条板凳上翻上翻下、钻来钻去,而保持灯不熄灭并不洒出一滴油来的杂耍情景,至今依然清晰如故。

人的内心,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量,也许没有一位科学家能测得出来。但是,古往今来,人因专注于一件事而忘记时间、忘了痛苦、忘了危险、忘了饥饿,甚至忘了一切的人,却不胜枚举。有文人因专注错把墨汁当茶饮下,数学家陈景润因满脑子数学,有时走路都在思考,一次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诗人闻一多,有次写诗连蜈蚣爬进了鞋里都不觉察……

可见,专注的魔力是怎样潜进了一个人的心里,让一个人可以不受外界的诸种诱惑,沉于斯、专于斯、乐于斯,若有神助。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人,可以说迟早都会获得成功,不成功,似乎才不可思议。

企业员工哲理故事2:只为成功找方法

阿里斯·梅里特是美国的一名跨栏选手。那年,有同学和他打赌,让他跨越场地中一个比较高的障碍物。虽然梅里特从未练过跨栏,但生性好强的他不愿在同学面前低头,于是他铆足劲,纵身一跃,竟然不是很费劲就跳了过去。梅里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短跑成绩不怎么理想,而跨栏却有过人之处。

从那次打赌事件后,梅里特果断地放弃了短跑,改学跨栏。当然,跨栏并非梅里特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刚开始训练,他就摔了好几个跟头,并且随着训练的深入,他渐渐地发现自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起跑的速度不够快。而对于短距离的跨栏运动员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哪怕是0。1秒,那也可能是成败的关键。梅里特心里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就必须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克服这一缺陷。可是,梅里特做了许多种尝试,还是比别的运动员慢半拍。

那一晚,梅里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过,他很快就想通了一件事,既然自己无法在起跑上突破,那又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呢?110米跨栏不是只有一个栏,而是有10个栏,也就是说,只要自己上第一个栏时,力求稳妥,再在后面把速度提上去,也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经过反复练习,梅里特果然把缺陷化为了优势,他在前几栏积蓄力量,而在后几栏猛烈爆发,以最快的速度将对手甩在身后。

20xx年,18岁的梅里特代表田纳西大学参加了在意大利罗塞托举行的田径世青赛,他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毫无悬念地赢得了110米栏的冠军。那是梅里特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他不由信心倍增,决心在110米栏闯出一番新天地。然而,在20xx年,梅里特却遭遇了滑铁卢,因为他在瑞士洛桑遇到了飞人刘翔,那一次,尽管他跑出了13秒12的好成绩,但比起刘翔的12秒88,他还是失败而归。虽然梅里特不敢想象,世界上竟有人能跑出这么快的速度,但他又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事实。那一刻,梅里特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与那些顶尖跨栏选手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梅里特感到有些沮丧,他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能超过刘翔吗?心中一个声音说,刘翔就像一座山,你不可能超过他的,这辈子你能做第二就不错了;而另一个声音又说,不行,我不能退缩,既然刘翔能打破世界记录,那我也同样可以做到。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梅里特加强了训练,并苦苦地寻找着超越自己的方法。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梅里特决定将八步上栏改为七步上栏,因为七步上栏可以大大地提高攻击性和速度,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经过三个多月的刻苦训练,梅里特终于掌握了七步上栏的要领和节奏,他的跨栏成绩一下子突飞猛进。

20xx年3月,梅里特再次与飞人刘翔相遇,这一次,他以7秒44的成绩击败了刘翔,取得了土耳其室内世锦赛男子60米栏冠军。更令世人震惊的是,梅里特在几个月后的伦敦奥运会上技压群雄,成功地登上了奥运冠军的宝座,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李嘉诚有一句经典名言: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梅里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世上之事不是不可能,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打开成功大门的那把钥匙,就像一百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那时没有人敢相信这会变为现实。

企业员工哲理故事3:不断地打倒自己

提起婴儿童车,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举世闻名的“好孩子”。

在全球,至少有4亿个家庭里活跃着“好孩子”的身影。它如今已经成为“童车大王”,不仅占据着国内大部分童车市场份额,在美国也坐拥半壁江山。它的“生身父亲”是集团总裁宋郑还。这位创始人在20xx年名列《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百强,时为苏州首富。

早年,宋郑还在昆山陆家镇中学教学,后来当了副校长。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全国到处萌发商机,“遍地黄金”,昆山也不例外。这块投资风水宝地,台商云集,大家都在疯狂地挖掘着第一桶金子。

因为社会资源匮乏,政府鼓励学校自己办厂。于是,陆家镇中学筹集老师积蓄,也开办了一家工厂,生产微波炉。结果产品不对路,严重滞销,老师罢工,厂子濒临倒闭,欠债100多万元。上世纪80年代,那玩意儿跟电视机都属于奢侈品,寻常人家谁买得起呢?此时,宋郑还临危受命,接手这个烂摊子。他想,厂子要活,就必须推倒重来,更换新项目。1989年,机遇悄然而现。宋郑还从熟人手上接到订单,为一家工厂生产童车。童车的大好远景让他心思萌动,他决定自主开发和生产童车。

不久,宋郑还获得了银行巨额贷款,学校也重新开门。这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回校教学,要么继续从商。多年的企业运作已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毫不犹豫地弃教从商,抛弃了旧的自我。

就这样,宋郑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他给自己生产的童车取了个名字:“好孩子”。从此,“好孩子”一点点地长大,逐步走出了昆山,迈向了世界。

一路走来,宋郑还并不轻松。他坚持一个原则:厂子不作贴牌生意,只生产原创性童车。刚开始,“没有技术人员,我们就自己设计,找资料、做样品、跑市场,终于研发出一种既能推、又能摇的童车,但因为当时缺乏投产资金,申报专利后很快就出让了。”宋郑还回忆说。

1995年,宋郑还开发了一辆秋千式的婴儿车,销路看好,而且还打入了美国市场。他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谁知它遭到一窝蜂地仿造。即使申请了专利,由于童车行业技术壁垒低,仿造仍十分严重,厂里效益一路下滑。他颇为无奈,除了打假,一时也别无良法。

一次,因资金缺乏,他把一个专利卖了,结果收到一笔不菲的转让费,这让他十分高兴。他决定走创新道路,走不断跨越的新路。他发现最好的自我保护就是不断地用新产品淘汰老产品,进行产品换代升级。从那时起,研发人员每天都在不断地创新。到了1997年,他们每半天就能出一个新设计,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迄今为止,“好孩子”拥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外国专利2300多项。持续地自主创新把竞争对手和仿冒者远远地甩开了。

慢慢地,“好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就想到更大的舞台上表演。那时,企业根本无法转动世界这块大盘子,因为资金远远不够。要想解决,只有融资。

融资很容易,因为外面的资本早已蠢蠢欲动,只等“好孩子”张口。但融资好比“割肉”,每一次融资都意味着股权旁落他人,代表着宋郑还逐渐失去对“好孩子”的控制权,失去“父亲”这个角色。他愿意吗?

为了帮助“好孩子”蛹化为蝶,迈向世界,宋郑还放弃了对它的控制权,不断地以股权换取“奶粉”——资金来喂养它。1994年,中国置业以450万美元投资获得“好孩子”33%的股权;1996年,第一上海以690万美元投资获得33。01%的股权。1998年,第一上海收购了中国置业在“好孩子”的33%股权,正式绝对地控股了“好孩子”。此后宋郑还又融资多次,“好孩子”蜕变成巨人,他则由掌控者退化为“边缘”股东。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宋郑还已沦落为“高级打工者”,大股东要是不高兴可以炒他的鱿鱼。

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宋郑还说:“我今天的成就,主要是一个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国家开放带给我个人的利益,所以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从未想过要去控制这个企业,一个真正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它都不会是哪一个人的,它应该是社会的,只要它能发展,我有没有控股权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年的资本运作,已让宋郑还的思想又一次发生剧变。那种不顾企业长远发展,抱住权力不放手的旧思想被他抛弃。他以新思维武装了自己,放弃控制权,甘于退出。

不断地打倒旧产品,创造新的;不断地打倒旧思想,更换新的,“好孩子”就这样不断地打倒自己,重新站起,始终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难怪它为何从来没有被对手打倒过,反而战胜了许多强大对手,成为世界童车霸主。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企业,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真正的最好的自我保护是自己打倒自己。每一次打倒自己,都是一次脱胎换骨,一次自我超越。打倒自己是为了下一次更强大地屹立。自己能把自己打倒,也就能把别人打倒。

猜你喜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