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老城隍庙喝茶记
一九八一年,那时的上海还没有很多的咖啡馆与茶馆,有,也只是郊外边野乡镇上的那些老茶馆,而市区有的也只是零星散落在弄堂里的,有着老虎灶的卖热水带喝茶的称之为“老虎灶”的,一张方棹四条橙的茶馆了,后来也大多都拆了。市中心比较好,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老城隍庙,豫园湖心亭茶楼了。
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过年时静悄悄的,没有烟花炮竹,没有年画对联,更没有烧香拜佛之类的年俗。有的也只是贴二张“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席去安源”之类的画。记得那年三十夜,吃完年夜饭,家人坐在一起聊了会天,也就早早地休息了。躺在床上,我偷偷的问小妹,明天去不去豫园城隍庙?小妹当然高兴,回答去。那好,你早早地睡,明天我们早早地起。我赶紧穿上外套,走出去,到弄堂口电话间打电话,与好友约好,明天上午六点外滩见。也不敢与家人说,就在年初一的早上,四点多钟就悄悄地起来,做上公交车,去“孵”茶馆了(注:①)。
豫园周边的房屋大多是大弄堂串小弄堂,外弄堂套里弄堂,乱七八糟的。在弄堂里串来串去,看到的名字也是怪怪的,什么咸菜弄,里咸瓜街,外咸瓜街等等。天还早,刚蒙蒙亮,那些喜欢孵茶馆的老茶客们,已经手捂一把宜兴紫砂壶笃悠悠地走进附近的老虎灶茶馆里。哈,豫园湖心亭茶室到了。小妹赶紧去看九曲桥下的红鲤鱼,能看见的不多,可能是天特别的冷,缩在了河下面,茶馆门前还挂着土土的厚厚的棉布帘子。
我们刚走进茶室,就听到一声吆喝:“新年好,财神到。”,一位茶师傅用喜庆的喝声,满脸堆笑着,引着我们到一张方棹边坐了下来,我心里却扑咚咚跳着,与好友耳语道:“哇,不得了,现在可以明目张胆地讲迎财神了啊。”好友回答说:“是呀,刚刚我听到,吓了一跳。”。不一会,茶师傅又用一个铝制托盘,上面放着一个紫沙茶壶,三个紫沙小杯子,一张茶单,送到了我们面前。
不懂茶,不敢装老嘎(注:②),我们问,今天我们应该喝什么茶,送茶的师傅笑了,说:“不哓得还介早来吃新年头茶啊。”。於是,就给我们娓娓道来:“年初一首先要吃‘头茶’,也称‘元宝茶’,大吉大利的,是阿拉上海人的传统习俗哦。其它你们再点些自己喜欢喝的绿茶,红茶均可,当然也不要忘记多点些城隍庙里的特色小吃哦”。我们在听茶师傅介绍,小妹却已经楼上楼下转了一圈,讲楼上有临窗的座位,而且是对着湖心亭九曲桥的。哇,太好了,我与好友二人同时欢呼了起来。赶紧走上楼去。楼上,了了无几的人,只有不多的几位老人在悠悠地闭着眼,听着江南丝竹,品着手中的香茗,神在形外,悠然自得。呵,是正正宗宗的老茶客在“孵茶馆”呢。
不一会,一声“某某棹,元宝茶三盅来了”的长调吆喝,将我们点的茶与点心送上来了。一位茶师傅在我们三人面前一一放了,一个有托盘的细白瓷小盅,盅里有金橘二只、檀香橄榄(青橄榄)二只、红枣二只,还有蜜饯二枚。小妹忙把它打开,放在鼻下闻,说:“啊,好香啊。”茶师傅接口讲,“不仅好闻还招财呢”,随口又是一句吆喝声,“初一吃头茶,杯杯恭喜,口口发财哟。”说着,拿起抹布走开了。
这茶:细腻。甜蜜。清香。回味。吉利。
“又有客人到。”
“新年好,财神到,请,这边坐。”
吆喝声将我从嗅着那香的小盅中抬起头来,又有三二人走了进来,张扬着的脸,显现出的都是一副副灿烂的笑容,似乎在与我打着招呼,我赶紧回了一个个微笑,“吉利”似一股暖意沁入心肺,一丝喜庆的情愫在雾气腾腾芳香绕绕中,在茶师傅款款动人吆喝中展开。
呵,好日子要到了(注:③)。
注:①:孵茶馆:是上海也包括附近的江浙地区,把到茶馆里长时间的喝茶聊天叫做孵茶馆,据说蔚然成风于明清之时。
注:②:不敢装老嘎:意思是不敢不懂装懂摆老资格。
注:③。好日子要到了:是指当年(1981年6月),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琴子※